项目 | 质量分数 | 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C | Si | Mn | Cr | Ni | Al | P | S | |
实测值 | 0.98 | 0.25 | 0.32 | 1.46 | 0.07 | 0.036 | 0.006 | 0.005 |
分享:GCr15轴承钢的高温力学性能
轴承钢作为非常关键的基础配件,广泛应用于农业、工业、航天、海洋等领域。GCr15轴承钢是典型的高碳铬轴承钢,因其工作环境较为恶劣,会受到各种拉力、压力、摩擦力以及腐蚀的相互作用,所以不仅要求该钢具有较高的强度、硬度,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、可加工性能、耐腐蚀性能等,以满足高品质GCr15轴承钢的生产需求。
高温热塑性和抗拉强度是表征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,研究[1-7]表明,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与连铸坯裂纹的产生息息相关。目前,对GCr15轴承钢品质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及均匀性控制、碳化物析出与分布,以及非金属夹杂物控制等方面[8-10],对高温热塑性的相关研究较少。笔者采用热模拟试验机对GCr15轴承钢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高温拉伸试验,分析了该钢的热塑性曲线,观察了其断口形貌,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确定GCr15轴承钢合理的连铸工艺提供理论支撑。
1. 试验材料及方法
试验材料采用某单位生产的GCr15轴承钢,其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。将试验材料加工成规格为10 mm×121.5 mm(直径×长度)的拉伸试样,试样两端须加工出长度为15 mm的螺纹,且保证试样表面光滑、无油污等,避免影响其导电性能。热模拟试验机以10 ℃/s的升温速率将试样温度升高至1 280 ℃,保温5 min,再以3 ℃/s的降温速率将试样温度降低至600~1 250 ℃,每50 ℃一个间隔,在拉伸温度保持30 s后,以1×10−3 s−1的拉伸速率对试样进行拉伸,试样断裂后,快速水冷以保留断口组织,具体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。用线切割方法将拉断的两截试样进行再次加工,采用扫描电镜(SEM)观察断口的形貌,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断口的显微组织。
2. 试验结果与分析
2.1 试验钢的高温力学性能曲线
抗拉强度和热塑性是表征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,其中,断面收缩率Z按式(1)进行计算。研究[11-18]认为,将Z=60%作为划分高塑性区和低塑性区的指标,Z大于60%时,说明材料越容易发生塑性变形。当位错密度增大时,变形过程中出现应力集中,则容易发生断裂;当Z小于60%时,说明材料不容易发生塑性变形,则不容易产生裂纹。所以,研究材料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对后续连铸生产工艺的制定意义重大。
(1) |
式中:D0为试样的原始直径;D1为试样拉断后的直径。
图2为试验钢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,从图2可以看出: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,试验钢的抗拉强度不断降低,600 ℃下试验钢的抗拉强度最高,为481 MPa,直到700 ℃时,抗拉强度下降到247 MPa,下降幅度较大;当温度升高到750~1 250 ℃时,试验钢的抗拉强度下降得较为缓慢,直到温度上升为1 250 ℃时,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降到最低;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内,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先是不断增大然后再减小,600~650 ℃时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仅为7%左右,是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的最低值;随着温度升高到850 ℃,断面收缩率虽有一定的增大,最大到52%左右,但仍然低于60%。可见,600~850 ℃为试验钢的脆性区间;当温度升高到900 ℃时,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急剧增大到86.82%,到950 ℃达到最大值87.32%,随后逐渐减小,但在温度为900~1 250 ℃时,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大于60%,说明该温度范围内试验钢的塑性较好,为试验钢的高塑性区。综上所述,试验钢在整个温度范围内仅存在第Ⅲ脆性区,600~850 ℃为试验钢的脆性区,断面收缩率均小于60%,该温度范围内材料的塑性较差,铸坯易产生裂纹,不宜进行加工,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在该温度区间进行矫直加工。900~1 250 ℃为试验钢的高塑性区,断面收缩率均大于60%,该温度范围材料的塑性较好,不易产生裂纹,尤其是900~950 ℃时宜进行铸坯矫直加工等。
2.2 断口形貌
图3为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钢断口低倍SEM形貌。由图3可知:不同温度下,断口形貌相差较大,随着温度的升高,断口由圆台状逐渐向圆锥状转变;塑性差的断口形貌直径较大,断面较平整,几乎没有发生颈缩现象,韧窝较少甚至不存在,断口呈现明显脆性断裂特征,如图3(a)、3(b)所示;塑性好的断口形貌直径较小,发生明显的颈缩,断口有明显的韧窝,呈韧性断裂特征,如图3(c)、3(d)所示。
图4为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钢断口高倍SEM形貌。由图4可知:600 ℃和700 ℃温度下试样呈冰糖状断口形貌,断口附近几乎未发生塑性变形,呈沿晶脆性断裂特征,形成这种沿晶脆性断裂现象的原因是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,二者晶界强度不同,在变形时造成应力集中,导致试验钢发生脆性断裂;850 ℃时试样断口有韧窝出现[见图4(c)],韧窝数量较少,深度较浅,说明该温度下塑性有一定提高;随着温度升高到950~1 150 ℃,断口形貌中韧窝数量增加,孔洞变大且变深[见图4(e)~4(f)]。韧窝越大、越深,断面收缩率也会越大,此时材料的塑性也较好,呈典型的穿晶韧性断裂特征,断裂的原因是高温下试样发生了动态再结晶,该行为给予晶界足够的驱动力,随着晶界移动,变形不断发生,这些孔洞逐渐聚合、长大,最后导致晶界断裂。尤其是950 ℃下,韧窝大而深,结合断面收缩率可发现,950 ℃下断面收缩率最大,说明试样在该温度条件下能够获得良好的高温热塑性。
2.3 断口附近显微组织
图5为不同温度下试验钢断口的显微组织形貌。由图5可知:当温度为600 ℃时,断口处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团簇,晶粒尺寸较大,晶界上有明显裂纹,裂纹大大降低了试验钢的塑性,裂纹扩展到一定尺寸便导致试验钢脆断;当温度为850 ℃时,断口显微组织为马氏体,组织中仍然存在裂纹,结合塑性曲线分析,这两个温度均处于脆性温度区间,试验钢的塑性较差,不利于进行材料加工;在温度为950 ℃和1 150 ℃时,试样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均为马氏体,且无裂纹存在,断面收缩率达70%以上,结合断口形貌,说明该温度范围下材料呈典型的韧性断裂特征,说明该条件下适合对试验钢进行热加工。
3. 结论
(1)在600~1 250 ℃温度下,试验钢脆性区间为600~850 ℃,塑性区间为900~1 250 ℃;脆性区试样断裂是由于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,在拉伸变形过程中,二者晶界强度不同造成应力集中,导致试样断裂。
(2)950 ℃时断面收缩率最大,断口韧窝深而大,塑性最好。
(3)实际生产中,应选择900~1 250 ℃塑性区间内的温度对材料进行矫直加工,以减少裂纹,为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参考。
文章来源——材料与测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