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国检检测

首页 检测百科

分享:中碳合金钢驱动拐臂断裂原因

2025-09-08 15:15:47 

高压开关在输变配电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高压开关由开断元件、支撑绝缘件、传动元件、基座及操作机构等基本部分组成。以断路器为例,其开断元件系统主要包含灭弧室、触头系统、辅助触头系统、导电回路等。常见的传动元件有连杆、轴、齿轮、拐臂等,其主要功能是将操作命令传递给开断元件的触头等部件,因此传动元件对高压开关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某机构产品更新换代前,在验证操作机构性能时出现异常报警,连续操作中断,经检查发现该机构辅助开关驱动拐臂断裂(见图1)。该驱动拐臂材料为35CrMo钢,35CrMo钢为合金结构钢,具有优异的强度、韧性和焊接性能[],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、石油化工、工程机械、压力容器等行业。笔者采用一系列理化检验方法[]对拐臂断裂的原因进行分析,并研究了硬度、表面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,以避免该类问题再次发生。

图1断裂拐臂的宏观形貌
图 1断裂拐臂的宏观形貌

拐臂断口的宏观形貌如图2所示。由图2可知:驱动拐臂断裂位置为凹槽根部,该凹槽为线切割加工而成,凹槽呈方形,根部为直角,表面经过电镀彩锌处理。

图2拐臂断口的宏观形貌
图 2拐臂断口的宏观形貌

利用数码显微镜对断口A进行观察,结果如图3所示。由图3可知:断口A分为裂纹源区、扩展区和终断区,裂纹源区位于凹槽内直角位置,可见金属光泽的闪光小刻面,呈结晶状,断口平整,无明显的宏观塑形变形[];扩展区和终断区表面较为粗糙,呈结晶状,断口A呈脆性断裂形貌。

图3断口A的微观形貌
图 3断口A的微观形貌

在断口A裂纹源截面处截取金相试样,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,结果如图4所示。由图4可知:试样表面存在镀锌层,镀锌层厚度为2.59~3.43 μm,试样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[],符合调质处理要求。

图4断口A裂纹源区的微观形貌
图 4断口A裂纹源区的微观形貌

将断口A进行乙醇超声波清洗,利用扫描电镜(SEM)对其断口A进行观察,结果如图5所示。由图5可知:断口呈多面体“冰糖块状”沿晶断裂特征,晶粒轮廓鲜明,晶界上可见明显鸡爪痕花样[-],符合氢脆断裂特征。

图5断口A的SEM形貌
图 5断口A的SEM形貌

将断裂拐臂表面镀锌层打磨掉后,采用直读式光谱仪对拐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,结果如表1所示。由表1可知:断裂拐臂的化学成分不符合GB/T 3077—2015 《合金结构钢》对35CrMo钢的要求,符合标准GB/T 3077—2015对42CrMo钢的要求。

Table 1.断裂拐臂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

按照GB/T 231.1—2018 《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:试验方法》对断裂拐臂进行布氏硬度测试[],结果为360,368,365 HBW,不符合35CrMo钢的调质处理要求(269~331 HBW),符合42CrMo钢的调质处理要求(353~381 HBW)。

为了分析氢元素含量对零部件的影响[],选用试样材料为35CrMo钢和42CrMo钢,热处理方式为淬火+回火,硬度分别为269~331 HBW和353~381 HBW,表面处理方式为电镀锌,膜厚度为5 μm。对试样进行去氢处理,去氢处理温度为190 ℃,去氢处理时间为3 h。制备去氢间隔时间分别为1,2,3,4,5 h的试样,以及不去氢试样,共6组。

35CrMo钢在不同去氢处理工艺、硬度下的氢元素质量分数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。由表2可知:试样在不去氢情况下的氢元素含量最多,去氢间隔1 h内氢元素含量最少;随着去氢间隔时间的延长,氢元素质量分数逐渐增大;去氢间隔时间对试样的抗拉强度影响不大,但随着硬度的增大,试样的抗拉强度增大;在硬度为269~331 HBW时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为17.6%~19.0%,去氢间隔时间对其影响不大;在硬度为353~381 HBW条件下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随着氢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,在不去氢的情况下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最小,为10.0%,低于标准GB/T 3077—2015的要求(不小于≥12%);在硬度为269~331 HBW条件下,试样的冲击吸收能量与去氢间隔时间的关系不大,在硬度为353~381 HBW条件下,试样的冲击吸收能量随着氢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减小,在不去氢的情况下,试样的冲击吸收能量最小,去氢间隔时间为5 h时,试样的冲击吸收能量为60 J,低于标准GB/T 3077—2015的要求(不小于63 J),因此建议在间隔4 h内进行去氢处理。

Table 2.35CrMo钢在不同去氢处理工艺、硬度下的氢元素质量分数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

42CrMo钢在不同去氢处理工艺、硬度下的氢元素质量分数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。由表3可知:随着去氢间隔时间的延长,试样的氢元素含量逐渐增多;试样的硬度越大,抗拉强度越大;在硬度为269~331 HBW条件下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为16.0%~20.0%,随着去氢间隔时间的延长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略有减小;在硬度为353~381 HBW条件下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随氢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,在不去氢的情况下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最小,去氢间隔时间为4 h时,试样的断后伸长率为10.0%,低于标准GB/T 3077—2015的要求(不小于≥12%),建议在3 h内进行去氢处理;试样的冲击吸收能量随着去氢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减小。

Table 3.42CrMo钢在不同去氢处理工艺、硬度下的氢元素质量分数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

由上述理化检验结果可知:断裂拐臂的化学成分、硬度不符合标准要求,材料由35CrMo钢更改为42CrMo钢,断口呈结晶状,断口平整,无明显的宏观塑形变形,断口微观形貌呈多面体“冰糖块状”沿晶断裂特征,晶粒轮廓鲜明,晶界上可见明显鸡爪痕花样,呈典型氢脆沿晶断裂特征。造成氢脆的主要原因为制造过程中去氢不及时,或表面处理后未进行去氢处理,最终导致氢元素扩散至材料中,造成拐臂断裂。

电镀锌表面处理后,碳元素质量分数为0.32%~0.45%的合金结构钢在硬度为269~331 HBW条件下,材料的抗拉强度、断后伸长率、冲击吸收能量不受去氢处理的影响,可不进行去氢处理。在硬度为353~381 HBW条件下,对于碳元素质量分数为0.32%~0.40%的合金结构钢,应在4 h内进行去氢处理;对于碳元素质量分数为0.38%~0.45%的合金结构钢,应在3 h内进行去氢处理,否则会增加材料氢脆断裂的风险[-]

断裂拐臂的材料由35CrMo钢更改为42CrMo钢,材料的去氢处理不当,导致氢元素扩散至材料中,引起材料发生氢脆,最终导致拐臂断裂。

在生产制造零部件时,如变更零部件的材料,则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硬度、表面处理等因素,防止高硬度零件在进行表面处理时,因电镀时溶入金属中的氢原子富集在晶格缺陷(如空位、位错、晶界、夹杂等)处未及时去除,造成氢脆问题。



文章来源——材料与测试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