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化工运输管道常常采用夹套结构来加热或冷却运输管道中的原料,夹套管是一种管道内外安装同心双层碳钢套管的管道。夹套管在役期间,经过长期的运输冲刷,管道内管与外管之间存在着压力差,并且运输的介质常常带有一定的腐蚀特性,极易造成夹套的壁厚减薄,严重危害夹套管的在役生产与运输安全[1]。由于夹套管的结构限制,对于夹套管的内管检测,常规检测方法中超声、漏磁等方法均无法达到检测要求[2-6],故其一直是工程中的一个难题。为确保夹套管道的在役安全性与稳定性,找到一种针对夹套管内管的合理检测方法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脉冲涡流检测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外检测方法[7],目前已经在带包覆层管道中有了广泛的应用且效果明显。脉冲涡流检测原理与常规涡流检测原理不同,其在探头上加载一定占空比的双极性方波,使被测管道中产生一个快速衰变的涡流,涡流由电信号转化为磁信号后,被检测线圈以衰减的电压形式捕获,由于管道中壁厚减薄部位的电导率与磁导率会发生改变,故在接收线圈中得到的衰减电压也不同,以此为依据可判断出管道的腐蚀情况,从而评价管道的壁厚与缺陷情况。脉冲涡流检测的激励信号与接收信号示意如图1所示,t=0至t=t3为激励的正向供电时间;t=t4至t=t7为激励的反向供电时间;t=0至t=t1为激励的上升沿;t=t2至t=t3为激励的下降沿。脉冲涡流检测系统结构示意如图2所示,该系统主要由探头、激励电路、放大电路和接收电路组成,激励电路在探头的激励线圈中驱动双极性方波,使空间磁场发生变化,作用在管道上产生涡流,快速衰变的涡流产生二次磁场,经过探头捕获后被放大采集,再经上位机处理,得到易被观测的结果。
脉冲涡流检测有着对环境依赖低、检测速度快、检测费用低、穿透能力强、无需耦合剂等优点[8-10],文章应用脉冲涡流检测技术,在不去除夹套管外管的情况下对其内管进行检测。首先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从仿真的角度分析涡流场的分布,其次进行实际试验并分析检测结果,讨论其实用性。
1. 有限元仿真
1.1 有限元仿真原理
有限元法是将一个连续物体分割成有限个离散大小的单元,把一个连续的无穷自由度问题变为离散的有限自由度问题的方法,以求解电磁场在空间中分布的大小方向等。电磁有限元仿真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,其微分形式为
式中:
1.2 仿真模型建立
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夹套管仿真模型,仿真模型与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。其中,夹套管外管长度为400 mm,外径为150 mm,内径为140 mm;内管长度为400 mm,内径为84 mm,外径分别为100.0,98.4,96.8 mm;内管与外管同轴心放置,图中已经对空气域进行了隐藏,并且切割剖分了模型的一半。夹套管的内管和外管材料均为20碳钢。
探头模型如图4所示,其为直角U形探头,激励线圈绕在铁氧体的磁芯上,接收线圈置于铁氧体的下方,紧贴磁芯。仿真中设置探头距离套管外管提离高度为5 mm,激励线圈匝数为489匝,两个接收线圈的匝数均为200匝,对不同厚度的内管分别进行仿真研究。有限元仿真中设置激励电流为0.51 A,内管和外管相对磁导率为175,电导率为1.12×107S/m,空气域为椭圆形,无限元域层厚为80 mm。仿真采用自由四面体网格进行剖分,并且只求解了模型的一半,为了简化模型与准确描述研究对象的模型和结构,在剖分网格时,对探头正下方的管道进行了扫掠,细化剖分了探头正下方的区域,并且对内管和外管进行边界层设置,其中边界属性均设置为5,拉伸因子设置为1.2。
1.3 仿真结果分析
以有限元仿真中8 mm厚的内管为例,绘制了不同时刻的夹套管内外管的涡流分布,如图5所示,在每个分图中左图例代表的是内管的涡流分布,右图例代表的是外管的涡流分布。当激励关断后,在t= 10−5s时,在夹套管外管外壁表面上,产生两处位于U形探头两端的激励线圈的正下方的涡流,该涡流中间存在盲区,两处涡流存在相交的边界区域,并且此区域在探头正下方的电流密度模最大,能量最集中。在t=10−5s和t=10−4s时,夹套管的内管上基本上不产生涡流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t=10−4s时涡流从探头正下方的外管外壁上开始向四周扩散,并且涡流从外管表面向管道内部渗透;t=10−3s时涡流已经从夹套管的外管渗透到内管外壁表面,并且缓慢增大。
当t=0.01 s后,外管外表面的涡流大部分已经渗透到外管内,此时夹套管的内管外表面产生的涡流也逐渐增大,此涡流沿着管道的周向方向,涡流能量集中于探头正下方,内管表面涡流也逐渐向内管内部渗透;在t=0.1 s后,内管的涡流已经基本衰减消耗完全;t=0.5 s时,内外管道的微弱涡流已经沿着管道的周向方向衰减完全。
2. 检测试验
2.1 试验平台
脉冲涡流试验平台如图6所示,该平台由激励信号发生器、电压采集电路与放大电路、探头和平板电脑上位机组成。试验选取合适的激励参数对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,合适的激励电流能够减小噪声的影响,较低的频率接收时间较长,趋肤深度较大[11]。经过试验验证,最终采取使用频率为1 Hz的等宽双极性方波,激励电流为0.51 A。
2.2 试验方法
试验采用20碳钢管道,夹套管内管与外管尺寸示意如图7所示。外管的外径为150 mm,内径为140 mm 壁厚为5 mm。内管有阶梯管和局部腐蚀管两种类型。阶梯管壁厚分3个阶梯厚度,分别为8.0, 7.2, 6.4 mm,其中内径为84 mm,外径分别为100.0, 98.4, 96.8 mm。局部腐蚀管使用人工的局部腐蚀缺陷,缺陷长和宽都为50 mm,其中缺陷1的深度为7.2 mm,缺陷2的深度为1.8 mm。
当内套管为阶梯管时,探头摆放移动路径分别从壁厚8.0, 7.2, 6.4 mm的内管厚度中间位置点测3次。对于内套管的局部腐蚀缺陷情况,探头的移动路径是从缺陷2远端向缺陷1每间隔2 cm移动点测1次。探头使用U形铁氧体磁芯,纵向摆放在检测夹套管外管上,探头在磁芯的两端脚与中间部分绕制激励线圈,在磁芯的两脚下方摆放接收线圈。探头的参数与仿真中保持一致,探头结构尺寸示意如图8所示。
2.3 试验结果
得到的脉冲涡流信号示意如图9所示。对于电压衰减曲线,理论上信号不受激励电流小幅度变化影响,以完整壁厚为参考,当管道壁厚发生减薄时,信号在后期的斜率会发生改变,信号衰减的幅值明显会比完整管道的小,并且管道壁厚越薄信号衰减得越快。剖面图中测点a,c由完整壁厚得到,测点b由管道壁厚减薄信号得到。
通过实验室仪器采集得到的电压下降曲线,对3个厚度套管分别进行了3次测量,测量结果如图10所示。图10(a)是双对数电压下降曲线,对细节部位进行了放大处理。图10(b)是图10(a)经过处理后得到的剖面曲线,其中位置一是套管的内管8.0 mm厚处,对应图10(a)中的1,2,3;位置二是套管的内管7.2 mm厚处,对应图10(a)中的4,5,6;位置三是套管的内管6.4 mm厚处,对应图10(a)中的7,8,9。由图10(a)可知,夹套管内管同一厚度下的电压下降曲线基本重合,在夹套管内管不同厚度减薄时曲线区分度明显。
对于套管的内管局部腐蚀缺陷,其剖面图如图11所示,其中缺陷1检测效果较好,能够有效地检测到内管的局部缺陷,缺陷2深度较小,检测效果较差。
分析试验结果可知,在不去除夹套管外管的情况下,使用脉冲涡流方法检测夹套管内管的效果良好且明显,当内管是阶梯管时,能够有效区分出夹套管的内管壁厚减薄,当夹套管内管为 50 mm×50 mm×7.2 mm的局部缺陷时,能够有效检测出局部缺陷的腐蚀情况。
3. 结论
文章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,得到了夹套管内外管涡流在不同时刻的分布,设计了直角U形探头,采用脉冲涡流法检测了夹套管的内管。试验结果表明,在夹套管内管减薄壁厚分别为10%,20%的情况下,采集得到的电压下降曲线区分度明显,剖面图可以明显区分出内管的不同壁厚;内管局部缺陷为50 mm×50 mm×7.2 mm时,利用剖面图能够有效识别并测量出内管缺陷。
文章来源——材料与测试网